“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”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
云居寺的晒经传统古来有之。在建寺14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,云居寺晒经节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传承,每一年都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中,融入更丰富的文化元素,并加入更多样的文化创意。
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挖云居寺独有的文化内涵,加强文物的保护与活化,打造云居寺文化品牌活动,2022年7月4日(六月初六),以“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”为主题的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。抖音、视频号、photoplus等媒体平台同步启动线上直播。
一、展文物,重大文物发现续写千年刻经史。
司徒庙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。庙内藏有《楞严经》《金刚经》两部石刻。其中《楞严经》与房山石经渊源极深。经文刊刻于明朝崇祯年间(1628—1637),由吴门章懋德镌刻,全文6万余字,共分10卷,刻于84方青石之上,迄今已有340余年。据明代魏肇鲁为《楞严经》石刻所做题跋可知,该石刻原本要送藏房山云居寺,因明末清兵入关,无法运送,便将石刻藏到狮林寺内,后移置司徒庙保存。这段记载有力证明了这宗《楞严经》石刻也是房山石经明代刻经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续写了绵延千载的刻经史,更为深入研究房山石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
二、展文化,第一阶段珍贵文物修复工作圆满收官。
云居寺珍藏着3万余件珍贵馆藏文物,包括22000余卷明代纸经、7000余块清代龙藏木经,与14278块房山石经并称为云居寺“三绝”。
2016年云居寺首届晒经文化节上,为加强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,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定了《云居寺明代纸经、清代龙藏木经板保护协作意向书》,双方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制定文物修复方案。并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,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、修改和完善。2019年至2021年底,历时三载完成了468册明代纸经、500件清代龙藏木经修复任务,并于2022年4月完成专家验收工作。
此次晒经节上,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与文物修复方共同签署《云居寺藏纸经、木经文物修复(一期)回馆点收文件》,双方宣布第一阶段文物修复工作圆满收官。为后续的学习研究、利用展示打下坚实基础,更将力促下一阶段文物修复工作再攀新高。
三、展精神,首次开发“线上”+“线下”云居文创产品。
本届晒经节推出了“云居小福狮”“云居小吉象”系列文创产品,其形象来源于云居寺唐辽古塔上的瑞兽,代表智慧、勇敢和吉祥,蕴含了千年云居的文化精髓。活动特别开发了24个云居寺专属表情包,利用日常问候语、祝福语等制作“线上”文创进行宣传推广。同时推出了服装、环保手袋、手机支架等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“线下”文创产品,让优秀的云居文化元素灵活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,进一步挖掘云居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,推进文旅融合加速发展。
晒经节现场还设置了传拓、剪纸、泥塑、香囊等非遗文化展示区。活动特邀省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李远老师为本届晒经节创作了《千年刻经史》剪纸组图。巧手勾勒镂空之美,千载云居跃然纸上。内容精选了云居寺六朝刻经历程中的重要史实,不仅体现了千年古寺六朝更迭的辉煌与沧桑,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,还展示了云居文化和非遗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独特魅力。
云居寺第六届晒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立足“展文物、展文化、展精神”三大主题,坚持以“展文物”为文物保护立“基”、以“展文化”为历史传承聚“力”、以“展精神”为景区发展蕴“能”,不仅延续了云居寺流传千载的优秀传统文化,还体现了千年古刹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。
今后,云居寺将以持续开展文化品牌活动作为宣传契机,在守正中不断创新,在创新中不断发展,多角度展示云居寺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魅力。同时继续通过文物保护修复、数字化无损采集等技术手段,深入挖掘并展示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,以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宣传方式,加强珍贵文物的“保护”与“活化”,为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云居寺石经博物馆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,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更好的惠及人民群众。
云居寺晒经节历史文化背景:
史料记载,六月初六古称天贶节,民间又称“晒经日”。传说玄奘西天取经,不慎将经书落入水中,急忙捞起晒干,才得以完好带回。后来寺庵僧尼于每年六月初六都会集齐信众,将收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,以利经卷保存,另有“晒经度众生,功德大无穷”之意。
云居寺在千余年的刻经过程中,石经刊刻是以纸卷经书作为刻经底本的。夏季经卷容易受潮,每逢阳光充足的天气,僧人们就在石经山顶上较为平坦的地方晾晒经书。久而久之,山顶晒经的平台就被人们称之为“曝经台”。